11月3日晚6:30,人文講壇在啟航活動中心多功能廳舉辦由複旦大學鄧正來教授主講的關于全球化與中國社會科學“知識轉型”的講座。人文學院黨委副書記劉振宇、副院長陳紅和人文學院多位教師出席了講座。
鄧正來教授主要圍繞全球化與中國社會科學“知識轉型”這一主題,從整體上提出了中國社會科學“知識轉型”的兩大背景。
第一個大背景是全球性時代中國的時代性結構。鄧教授指出,中國自加入WTO以來,雖然進入世界結構中,卻在世界遊戲之外。這個世界遊戲是在世界結構中進行的,中國必須遵守它所制訂的規則,因此,中國雖獲得發言資格,卻不等于具備發言能力。這就意味着我們需要重新檢讨中國人文社會科學文化發展狀況,讓中國社會科學發揮其作用。
第二個背景是思想背景。這與中國改革開放三十年來的發展是有關的。鄧教授認為,我們的先哲們,很多都在用西方眼睛看問題,他們思想一切東西,卻對思想根據本身不思索。進入全球化後,中國更應該發掘自己的個性東西,不斷創新,提高本國的文化認同,向世界展示自己的文化身份,提出自己的思想,知道中國在經濟等方面成功的故事。隻有對中國的過去、今天有所了解,才能繪制出中國的未來發展藍圖。
鄧教授指出中國的“知識轉型”也面臨着兩大障礙。首先是嚴重影響今後發展的“唯西方化”。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們總是在引進着西方的知識,想要借此與世界接軌。但這導緻的危害是:中國丢失了。所以,西方思想應該作為我們參考的資源,而絕對不能成為我們的思想根據和出發點,以及水平高低的評判準則。其次,是“唯學科化”的問題。鄧教授解釋了學科化的問題,并提出,唯學科化帶來的結果是:認識、研究中國時把中國“肢解”了。我們應該有屬于自己的發展模式,而非一味借鑒他國。
鄧教授最後指出熱切期望中國能從西方知識霸權下解放出來,從中國自身經驗總結出中國發展方式,為世界發展做貢獻,為自己争取發言能力。
在講座結束後,進入互動環節。學生們積極提問,向鄧教授請教了一些關于法律體系的問題,鄧教授都一一耐心地做了解答,還給大學生提出一些關于如何讀書的建議,現場氣氛非常活躍。
講座結束後,在座教師和學生與鄧教授合影,并請鄧教授題字。講座在掌聲中圓滿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