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學院社會學第七期讀書會

時間:2012-04-24作者:文章來源:伟德官网地址多少浏覽:2087

人文學院社會學系第七期讀書會于2012421183041号樓四樓學術沙龍(2)舉行,本次讀書會讨論的書目是托克維爾的《論美國的民主》。參加本次讀書會的有人文學院副院長鄭莉教授、社會學系楊國慶副教授、那瑛老師、趙岩老師、李豔春老師、社會學系2011級研究生及社會學專業的部分本科生。本次讀書會由那瑛老師主持,主報告人為範冬敏同學,主評論人是楊鑫同學、尹振宇同學和趙紅葉同學。

主報告範冬敏同學的報告題目是《培育自由精神的社會土壤――析<舊制度與大革命>的社會秩序》,分析了大革命爆發前的階級現狀導緻的社會失範,精英階層、貴族階級和資産階級産生對立和隔離,多元精英開始形成。在這種情況下,農民逃亡到城市,資産階級的地位或高或低,而文人知識分子作為政治力量對國家政治毫無經驗,隻能借助于口号和呐喊,卻成為全國推崇的力量。各階級分裂後出現小團體,形成同構整體,但是無法組織力量約束政府。階級之間由于失去社會價值的共識從而産生明顯分歧,各階級缺少相互合作,小團體的憤怒導緻抗議的産生,形成的社會局面是與國家集權化有關的動态過程。在這種情況下,貴族與農民之間出現斷裂,貴族的軍隊被改造,貴族和精英之間也出現斷裂,平民精英被拉攏,官僚精英和民衆的關系也被切斷,社會呈現原子化的狀态,産生集體行動的概率降低,對國家制度的依賴增強,壟斷化和集中化加強。這樣所産生的後果是,地方問題隻能由中央解決,一切都是政府的責任。社會上每個人的地位都在動搖,習慣被打破,民衆不知道聽命于誰,毛細血管式的政權與政府虛弱,權力衰弱,人民不再信任政府,貴族、資産階級、民衆互相敵對,但是卻共同抨擊政府。人們不知道如何面對這種現實,所以決定尋找共同體。

 

大革命的影響為什麼如此之大呢?範冬敏同學分析為是宗教原因,宗教為人們提供更廣闊的實踐舞台,如果一種革命帶着宗教革命的外表得以進行,而且涉及人類的生存現狀,那麼這一革命本身就是一種宗教――激情、信仰充斥于人類思想之中,成為人的一般權利和義務。個體具有的神聖性對普遍價值的推崇,克服追逐私利的欲望,而以社會神聖性為基礎的新宗教主張追求人權和自由,隻有在社會秩序破裂、淩亂的情況下發生。範冬敏同學認為,這是一種變态自由――民主法治的自由。革命爆發後舊制度中的好東西壞東西全部改變,自由實際上是以兩種方式存在:共同享受或者特殊權利,每個人生而平等或者進行特權民主。所以法國的未來之路就是自由來自于對公益的遵從,君主集權制得以充分的發展,貴族階級、資産階級和農民之間發生斷裂,以至于對社會價值的認同也發生斷裂,在這種失範的狀态下,形成了虛拟的社會秩序。法國背景下的自由是狹義的,是追求本階級自由的狹義自由。盡管對法國懷有赤子之心,但是托克維爾還是認為美國有培育自由精神的土壤。

楊鑫同學做了題為《在脆弱民主條件下民主社會的建設》的主評論。首先他對範冬敏同學的主報告進行總結:由于王權摧毀社會自由和社會價值,導緻階級對立和革命爆發,民主和專制的結合使得中央集權再次确立,民主制是大勢所趨,但是自由無法建立。在《論美國的民主》中托克維爾體現了自己的理論關懷,既有制度變得更加深入人心。

楊鑫同學提出,美國的憲法共和國名存實亡。為了響應輿論的心血來潮,隻好在民主社會建立民主制度。而中世紀的民主是貴族的自由,自由貴族身份的局限性導緻采用民主保障自由或代議制,對民主定義的差别和對革命後果的說法存在的差異使得人民彼此無法産生認同感。對法國和美國進行比較,法國前貴族社會主張等級有序和等級情感;而美國則體現為相對平等包括地位平等,公民是在法律保護之下的公民。但是法國的身份制則是一種障礙,出身偏見成為鴻溝。托克維爾認為美國民主以鄉村自治為基礎,有利于限制專制,培養民情。從帕特南的社會資本理論來說,解決辦法就是從人際間的信任培育基礎――民情,代表以人民的名義行使權力,運用民情條件下孕育出的民主觀念指導制度安排,達到挽救民主、實現複興的目的。

主評論人尹振宇同學的報告題目是:《民主與自由的悖論》。首先他為我們介紹了時代背景:法國大革命可以分為兩個階段:廢除階段和建立階段。在他對英美情況考察基礎上提出,英國的模式可以表示為自由――民主,美國的情況則是民主――自由。法國大革命的初衷與結果所體現的是一種悖論:民主的悖論――改革為何促進革命爆發?民主與自由的悖論――結果為何泯滅自由?大革命的目的在于摧毀舊制度,代之以新制度,目的是體現平等與自由的伸張;而現實的情況卻是專制政府重新建立權威,人們自覺尋求新的主人。那麼這類問題應該如何解決呢?

尹振宇同學指出,托克維爾最心儀的就是美國的民主,托克維爾觀念中的民主與自由就是,民主是社會類型,是社會地位的平等、民主政府的建立,民主的對立面是貴族制。何為自由?自由就是個人不受約束的活動空間,而貴族的自由則是非正式、時斷時續、局限于階級範圍内、與特權相連的,不能為所有公民提供保障的病态的自由。法國大革命之前國王進行了一系列改革,目的在于減輕人民負擔,但結果卻是激怒人民,貴族不再享有特權卻占據統治者的權力。人民期待人人平等,但結果卻是自由被泯滅,平等也變質了。

尹振宇同學提出,思想的自由是唯一的自由,所以作家占據了關鍵的位置――輿論導向權。因為普遍平等的理論符合不平等階級的利益,所以作家文人的理論被大衆接受,于是最終導緻了人民的行動,革命的發生也就不可避免。目前所談到的三種自由分别是理想自由,即無政府狀态下的傳統自由,也就是不正規的和病态的、民主自由,是上帝和法律通知下的自由。但是社會現實卻是多數人的暴政,人們都想要保障個人自由,多數人的自由就是多數人的暴政,所以說悖論産生的根本因素就是個人自由被無視,每個人都要服從多數人的權威,民衆呼喚的是平等的奴役。

那麼自由和民主何以可能呢?尹振宇同學指出,自由應該是一種精神,不是物質利益,我們應該贊美的是自由精神,不是任何追求物質利益的欲望。最後,尹振宇同學為我們提出了自己的問題:大革命理論來源就是啟蒙思想,但是如果當時沒有思想啟蒙,人民是在自身的反思之後進行了大革命的行動,結果會是什麼樣的呢?

孫紅葉同學作為最後一名主評論人,提出了自己對于央集權制的一些想法。

中央集權制進入舊制度并最終取代了舊制度,那麼中央集權制在舊制度下為法國人民帶來的變化又是什麼呢?中央集權制違反了原始納稅原則,實行了富人無稅窮人交稅的局面;國王的欲望不斷膨脹,通過制造對壘獲得财源;賣官鬻爵現象變得愈發泛濫,國家卷入官本位的漩渦,而由于富人對于權力的追求導緻了買官行為泛濫,毀掉原本機構的有效性,剝奪了人們的政治自由,形成階級分離,民衆與貴族和資産階級相互之間不團結。貴族權利開始衰落,新的行政體系建立起來,地方自治權被剝奪,随之而來的就是法律獨立性的喪失――最終中央集權制得以形成。趙紅葉同學指出,中央集權制的建立帶來了一系列的變化,包括行政風尚變化,同時各階級及其内部障礙明顯,但是适應法國新社會的隻有中央集權制,而且公共自由在最後出現,卻又最先消失。

在四位同學的發言過後,老師做了精彩的點評。她對同學們的努力表示肯定,對于同學們從自身的不同視角出發所做的分析表示贊賞,同時要求同學們在寫作論文的時候要加強規範行文方式和文章結構。文章的主題要鮮明,标題和摘要要體現論點和文章的核心,要将自己的觀點放在主線上。引用原文之處要說明引用目的,并且各段之間應該添加體現邏輯關系和過渡性質的語句。老師為我們講解了讀書的視角,教導我們在研究中不應帶有偏見,同時為我們推薦了《20世紀社會導論》這本書,希望大家都能夠找到自己的研究視角、研究重點和主題,能夠以新的角度來看待問題,不斷地提高自己。

 

楊國慶老師也提出了自己的期望,希望同學們繼續加強文獻閱讀量,在讀書的過程中思考一些問題,包括作者想要解決什麼問題?作者怎麼解決問題?作者在解決問題過程中存在什麼問題?老師指出,我們都在思考托克維爾思考的問題,也就是民主何以可能;自由何以可能;但是我們沒有提出托克維爾存在什麼問題。所以說老師希望我們在讀書的過程中可以開放出新的問題,這對同學們來說是一個很大的進步,同時也肯定了同學們所做的努力。

最後鄭莉副院長欣喜地表示,她看到了同學們的點滴進步,感到十分欣慰,能在讀書的基礎上開放出新的問題是老師們希望同學們可以達到的進步效果。同時對于那老師針對每個同學提出的專門化建議表示肯定,并且希望大家在讀書會中得到收獲,希望大家繼續努力,不斷地提高自己。

在讀書會的最後,老師為同學們布置了下一次讀書會的書目――托克維爾的《論美國的民主》,希望大家更加努力地讀書,在讀書中學到知識,開闊視野。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