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學院社會學系第八期讀書會于
首先,李欣同學做了題為《失去特定土壤,何來美國式民主?――讀<論美國的民主>》的主報告。在報告中,她首先為我們介紹了西方比較典型的三種民主形式――古代雅典式民主、盧梭的人民主權式民主和現代西方代議制民主,分别為我們分析了三種民主形式的特征。指出古代雅典式民主是最早的民主形式,促進了政治的理性化和冷靜,但是這種民主隻是少數人的民主,因為對于公民的界定過于狹窄,所以這種民主隻是稀有物品;人民主權式民主是盧梭希望能夠解決法國現實情況的一種民主形式,希望借助于公意的力量來約束人們的行為,使人民的财産得到保護又能夠共同參與公共事務。但是這種民主雖然解決了雅典式民主的民主使用範圍過窄的問題,卻沒有解決“多數人的暴政“這一問題。并且盧梭對于道德的要求也過高:因為在一個高度分化的社會裡,人們必然首先考慮自身的利益是否得到滿足,其次才是集體利益。西方代議制民主雖然綜合了前兩種民主形式的優點,但是卻陷入一種“投票悖論中,也就是說,選票意志永遠無法直接代表選民的意識,選民與投票制度之間有一種永遠無法逾越的鴻溝。
在介紹了三種民主制度之後,李欣同學指出,這三種民主模式都僅僅是形式上的民主,與本質上的民主是存在本質差别的,尤其是西方代議制民主,是以一種最隐蔽的方式偷換了“民主”和“民主的實現形式”這兩個概念。而托克維爾筆下的民主是與上面談到的三種民主形式相區别的,因為托克維爾認為民主應該是一種氣質,是一種精神,是存在于社會生活方方面面的,而不應該被僅僅局限在政治層面上。托克維爾在解釋了民主的意涵之後又提出了現代民主社會可能出現的三種危險――“多數人的暴政”、集體平庸和極端個人主義。公民在現代民主社會出現了兩種不同的傾向,人人都希望平等地享有自由,但是又希望得到他人的指引。在這樣的社會中,人們看到其他人是幸福的,就會理所當然的認為自己也是幸福的,因為他們相信這樣的民主可以帶給他們幸福。于是,在這種情況下,就形成了一種新的奴役方式,也就是“多數人的暴政”。因為這種高于一切權利的社會權力的出現,暴政的種子也就萌芽了。這種暴政因為它具備的強大的力量,會逼迫更多的少數派交出手中的權力來擴大自身的力量,當這種極端的情況愈演愈烈之時,無政府狀态就悄然而生了,引發專制狀态。于是自由被破壞,三權分立的機構設置也由于被多數人控制的現實而束手無策。因為人們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都開始出現了趨同的現象,所以個體開始失去個性,多數人的力量變得越來越強大,個人會在有意無意間接受大多數人的意見和看法,抛棄自己的立場和态度,因為人們追求平等,渴望一緻,所以便開始越來越多的将社會事務的方方面面交予他們選舉的全知全能的政府來處理,也就形成了集體平庸的情況。在現代民主社會,人人平等,所以通過個人努力來改變生存狀況和命運是每個公民都可以為之付出努力的,個人更加關注個人問題,因為每個人都渴望改變命運,每個人都渴望做人上人,所以每個人都更加關心自己,個人主義也就由此産生。當個人利益和需求被滿足時,尚且可以維持一種相對穩定的狀态,但是一旦個人利益受損,公民對于社會便會産生怨恨的情緒,平等的身份使公民更多的将自己的失敗歸咎于他人或者社會,社會開始動蕩不安。托克維爾認為解決這一問題的辦法就是利用自由來約束民主,使二者和諧發展。
最後,李欣同學從民情、國情和法制三個角度分析為什麼美國式民主無法實現移植到中國的夢想,分析了兩國在人民民主意識,國家政權建設和法制建設上的諸多差别,指出中國真正需要的是走出一條适合本國發展的道路,尋求一種與差序格局和中國國情法制相适應的道路。
随後,郭莉娜同學針對李欣同學的主報告做了題為《民情視域下,民主社會的中國解讀――讀<論美國的民主>》的評論。指出托克維爾認為民情是一個民族的整個道德和精神面貌,不僅指通常所說的心理習慣方面的東西,而且包括人們擁有的各種見解和社會上流行的不同的觀點,以及人們的生活習慣所遵循的全部思想。民情是一定社會情況下,人們所擁有的各種理智資質和道德資質的總和,它包括一個民族的心理、道德、習慣、精神、文化等各個方面。在中國背景下,特有的地理環境與當時儒墨道法的思想結合,共同服務于幾千年的專制封建統治。這種封建專制統治使得社會的各個階層有着森嚴的等級性,在社會地位中,處于較低階層對于較高的階層有着天然的服從,社會成員的“生而平等”的這種觀念意識淡薄。同時,中國人傳統的家庭觀念濃厚,好講究人情,社會成員在行使權利的時候仍然會受到傳統的人際關系的影響。
郭莉娜同學認為,在中國社會,依然呈現出了美國式民主引發的種種弊端:就托克維爾看來,現代人是喜好獨立的,他習慣于按照自己的意志來進行思考和行動,但是悖謬的是,雖然現代人不願意接受别人的指導,但是他們又崇拜多數人或者輿論的意見。現代人雖然具備“同情”這種感情,但是他又是個隻顧着自己的心安理得的個人主義者。這種情況在我國也有深刻體現,我們現在的所思所為完全是基于自身,對于祖先的遺忘和對于後代的不管不顧不負責,使得我們的追求完全基于個人的享樂之上。托克維爾還指出,現代人是物質主義的,無論窮人還是富人,都将經濟利益作為人生的最主要追求。随着改革開放以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引進,我們對于經濟的一味強調和重視,這種“以經濟中心”思維定勢開始在社會成員中逐漸形成。社會成員将賺錢作為社會生活中最重要的目标。同時,現代個人是強大的,他獨立、自助并崇尚理性,他不在想貴族時代的普通人一樣盲目樣式某個強大的個人或者強大的階級,他們甚至不會輕易相信神的使者,敢于嘲笑新冒出來的先知。而看中國,受馬克思主義無神論的意識形态熏陶,社會成員不在相信任何神靈,我們也喪失了信仰。我們的主流意識形态對于宗教信仰的否定,當面對一些無法解決的困惑時,沒有支持他們的精神動力。
那麼,我們應該如何守護自由呢?郭莉娜同學為我們進行了分析:首先就是在個體層面尋求宗教信仰支撐,托克維爾發現在美國社會宗教能夠興盛的一個原因是在美國,宗教隻管宗教方面的事情,宗教事務與政治事務完全分離,所以人們可以容易改變舊的法律而不觸動舊的信仰。在新舊體制交替的中國社會,在道德滑坡、人與人之間信任缺失的轉型期,如何建立信仰,建立什麼樣的信仰,是一個我們需要認真思索的問題。其次就是培育一種公共精神,托克維爾認識到,市民社會是民主化和民主制度的一項重要領域,他強調的,不是公民參與政治,而是積極地參與自願的結社,否則就難以保證政體的自由性質和公民個人的自由不緻失落。他認為結社是在公民和政權之間人為地仿造出一種中間權力。這些社團可以是一個既有知識又有力量的不能随意限制、随意的暗中加以破壞的團體,維護自身利益、對抗政府的無理要求,并維護全體公民利益。最後,郭莉娜同學指出,中美兩國民情不同,我們當然不能夠完全将美國的民主嫁接或者移植到中國的土壤,美國當然也有其自身的一些社會問題。但是筆者認為,美國對于信仰,對于宗教,對于市民社會的培育,确實值得我們思考,也有助于解決我們面臨的一些難題。
兩位同學的報告結束之後,鄭莉副院長做了精彩的點評。首先她肯定同學們所做的努力,同時認為大家應該繼續加深對于文本的理解,隻有将文本理解透徹,才能明白作者的思想脈絡,要注意作者寫作的語境,不能生硬的聯系中國實際。應該從托克維爾的寫作語境和背景理解托克維爾所說的“民主”和“自由”究竟是什麼,以及“民主”和“自由”究竟是什麼關系。同時,對于一些學術語言的使用還要多多加以規範,尤其對于某些諸如“個人主義”和“利己主義”這樣容易産生混淆的詞彙一定要多加注意。“個人主義”是現代社會的産物,“利己主義”卻不是。而且,再次強調了對于論文寫作的規範性問題,叮囑同學們一定要注意寫作格式上的問題,按照《社會學研究》上的格式修改自己的論文格式。
蘇國勳教授也指出,對于文本的閱讀應該更加精細,依據一本書寫一篇讀書報告可能不會很深入的将一個問題分析透徹,所以,與鄭莉副院長探讨了是否可以嘗試改變讀書會形式的想法,認為可以由老師帶領同學們回歸原文,對于書籍的閱讀不應當僅僅追求量上的不斷超越,應該真正領會作者的寫作意圖,哪怕僅僅是精讀某本專著的一章甚至一個段落,也應該做到通透的理解。
楊國慶老師肯定了同學們從批判的視角對《論美國的民主》一書的解讀,但是認為同學們應該更多的回歸原著,不應該進行過度的發散和進行望文生義式的理解。而且同學們的知識積累還不夠,應該多多積累知識,梳理知識脈絡,隻有這樣才能有目标有意義的做出好的論文。
在本次讀書會的最後,鄭莉老師布置下次讀書會的閱讀書目,愛彌爾・塗爾幹的《自殺論》,叮囑同學們要回歸原文,仔細研讀作者的語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