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學院社會學第九期讀書會

時間:2012-06-29作者:文章來源:伟德官网地址多少浏覽:1927

人文學院社會學系第九期讀書會于2012616183041号樓四樓學術沙龍(2)舉行,本次讀書會讨論的書目是法國社會學家愛彌爾・塗爾幹的《自殺論》。參加本次讀書會的有人文學院副院長鄭莉教授、張翠梅副教授、趙岩老師、社會學系2011級研究生及社會學專業的部分本科生。本次讀書會由趙岩老師主持評論,主報告人為馬彪同學,主評論人是耿家臻同學和李佳钰同學。

馬彪同學首先做了題為《從個體行為到社會事實――解讀<自殺論>的社會學實證主義方法》的主報告。在報告中,馬彪同學首先就《自殺論》的文本内涵進行了解讀和重構,介紹了本書的主要内容和論證邏輯。《自殺論》是塗爾幹基于他自己在《社會學方法的準則》所提出的經驗研究方法,将社會學實證主義正式運用于社會問題和社會事實的實證分析中的第一次成功嘗試,全書共四個部分。

塗爾幹首先對自殺進行了概念界定。在他看來,自殺就是“任何由死者自己完成并知道會産生這種後果的某種積極或消極的行動直接或間接地引起的死亡。”他未把自殺僅僅看成是孤立的、需要一件件分開來考察的特殊事件,而是把一個特定社會在一段特定的時間裡所發生的自殺現象當作一個整體來考察。以自殺率為研究對象,正是塗爾幹的高超之處,也是塗爾幹能夠将自殺這一個體行為成功轉化為社會事實的主要原因。在進行數據分析時,塗爾幹提出了研究假設:自殺的原因既不是心理的也不是自然的,而是社會的;所以在《自殺論》的第一編――非社會因素中他首先對自殺原因中的心理因素和自然因素進行了否證。在否定了前人的觀點之後,塗爾幹緊接着提出自殺是由社會因素所引起的。在全書第二編中,他将自殺分為三種類型:利己主義自殺、利他主義自殺和反常自殺(又稱失範型自殺)。在對自殺類型分析的基礎上,塗爾幹論證了自己的假設。

塗爾幹通過統計資料發現,信仰不同宗教的群體有着不同的自殺率:信仰新教人群的自殺率顯著高于信仰天主教的人群,信仰天主教人群的自殺率顯著高于信仰猶太教的人群。塗爾幹認為這是宗教這一社會因素所造成的結果。雖然新教和天主教都明确規定禁止自殺,但是二者有着明顯的差異:新教在更大程度上允許教徒自由思考,沒有等級之分;而天主教徒則往往不加思考地全盤接受教義,因為天主教不允許對他們的教義進行曆史的檢驗。為了保證傳統不被改變,天主教還建立起了一整套完整的等級制度。由于新教教會的集體意識并不像天主教那樣強烈那樣普遍,所以導緻的後果是社會的整合程度低。個人遊離于集體生活之外,個人采取的自殺行動也不會考慮集體的規範和意識,這使得新教徒的自殺率明顯高于天主教徒。塗爾幹将這種形式的自殺稱之為利己主義自殺。當個人太脫離社會,社會中個人和群體的關系過于疏遠時,個人就會偏向于自我孤立和獨立思考。這就降低了人對于自殺的免疫能力。

根據社會學實證主義的經驗觀察和分析方法,塗爾幹認為盡管某種極端的個性會導緻自殺,但是某種不充分的個性也會産生同樣的結果。當一個人脫離社會時,他很容易自殺,而當他過分地與社會融為一體時,他也很容易自殺。如果個人所處群體的内聚力過強,以至于過分貶低了個體的性格和地位,使得個體隻能作為群體的一部份而存在。那麼,此時的個體已經不能夠獨立地思考和行動,在這種情況下發生的自殺即被塗爾幹稱為利他主義的自殺。自殺者為了群體的利益而履行了自殺的義務,而非自殺的權利,這種類型的自殺則多多少少帶了幾分犧牲色彩。塗爾幹将這一類自殺進一步劃分為三種,即強制性義務利他主義自殺、非強制性利他主義自殺和強烈的利他主義自殺。除了利己主義自殺和利他主義自殺外,塗爾幹認為社會不僅僅是以不同的強度引起個人對他的感情和活動的客體,它還是調節個人感情和活動的一種力量。所以,當社會對個人感情和活動的調節失衡時,就可能會發生反常型的自殺;當社會的穩定狀态被打破時,個人的感情和活動的穩定性就會受到很大的沖擊,欲望得到滿足的預期和欲望實際被滿足的情況不相符,最終将導緻自殺率的上升。這也就是失範型自殺的由來,即在社會在處于反常的失範期時極易誘發的群體性的個體自殺行為,在這一時期一個社會的自殺率會有極大的波動,并很容易上升到一個峰值。在論證了自己的假設之後,塗爾幹分析了作為一般社會現象的自殺,并提出了預防自殺的辦法。他認為,自殺是自殺者對社會責任的逃避,因此是應該被譴責和否定的。随着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和勞動分工,過去對自殺起到一定預防作用的宗教、家庭等因素開始退化,許多人不再在教會裡生活,家庭成員也不再經常團聚,人與人的差别越來越大,社會生活也越來越沒有感情的紐帶。面對這種現象,塗爾幹主張建立職業團體或行會以恢複社會對于自殺的免疫能力。

最後,馬彪同學從對《自殺論》的内在邏輯的解讀中分析了塗爾幹是如何通過自殺率這一概念成功地将傳統上被視為個體行為的自殺轉化為社會事實層面的自殺群體總征,并通過社會事實來解釋社會事實,将社會學實證主義方法應用于對自殺率這一社會事實的分析中來,為社會學實證主義的建設和發展打下了深刻基礎,使社會學最終在社會問題的解決等實踐領域立足,使得社會學這一學科在孔德創立以來第一次真正實現了實證主義的本質特征和學科價值。

随後,耿家臻同學和李佳钰同學分别針對馬彪同學的主報告做了評論報告,耿家臻同學從社會整合度與三種自殺類型的關系和契合度的角度對《自殺論》進行了更細節化的解讀與重構,而李佳钰同學則從塗爾幹所采用的社會學實證主義方法論與證僞主義方法論的比較視角分析了實證與證僞的聯系和區别。李佳钰同學的觀點引發了大家的熱烈讨論,關于實證主義和證僞主義、證實和證僞等概念之間的區别,同學們紛紛闡述了各自的觀點。尹振宇同學認為根據部分社會學者的研究,就方法論而言,實證主義和證僞從某種程度來說是可以進行比較研究的;周蕾同學和楊鑫同學讨論後認為,實證主義,特别是社會學實證主義,其更多地是和唯理論、唯意志論等認識論層面的概念進行對比研究的,就其内涵而言,實證主義更傾向于認識論領域,而證僞則是與證實相對應的證明方法,所以證僞更傾向于方法論領域,兩者在本質上存在着某些差别,簡單地将其歸納為方法對比研究未免失之偏頗。

鄭莉老師則首先對同學們的認真思考表示欣慰,但是同時也指出同學們在理解問題的時候往往過于絕對化,将某一個理論進行簡單化的概念定性,固化和僵化了理論其本身内在的巨大張力。鄭莉老師指出,研究一個理論必須從理論其本身的研究視角出發,隻有這樣才能良好地理解作者的思想脈絡和理論張力,也才能更好地把握理論内涵。

趙岩老師對馬彪等三位同學的讀書報告進行了總評,指出大家在進行文本閱讀時不夠精細,雖然能夠抓住文本中的關鍵概念,但是因為缺少對細節的精細化理解,所以往往導緻無法對一個問題進行深入透徹的分析。這種文本閱讀的不精細最終往往會導緻無法理解作者的寫作意圖和研究目的,隻能将對作者和文本的理解浮于表面,甚至會因為過多的借助二手文獻從而對作者的研究視域産生錯誤判斷。趙岩老師在肯定了同學們的努力并給予懇切點評後,還與同學們分享了自己在閱讀本書和早先學習時期對社會學實證主義的一些理解和感悟。趙岩老師認為本書的最大貢獻就在于塗爾幹第一次使用了社會學實證主義方法研究了在傳統上被視為絕對個人因素的自殺現象,并成功地使用類屬性特征将自殺轉化為自殺率,使得自殺從一個個體行為轉化為一種社會事實。因此,塗爾幹才能夠使用其自創的社會事實概念來歸納總結自殺現象和歐洲自殺潮的問題和表征,從而才能夠進行自殺的相關分析和研究。另外,趙岩老師還指出,雖然塗爾幹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如因果分析等,在如今看來十分簡陋,但是在其所處的那個年代,将這種科學研究方法應用到社會科學領域确是一個偉大的嘗試,因此并不能用今時的眼光去簡單評價塗爾幹當年的偉大貢獻,理解文本必須回歸到文本所處的具體環境中去。

鄭莉老師對趙岩老師的觀點表示贊同,并指出目前同學們在學習中還是存在着脫離作者所處語境而去剝離地理解文本這一問題,這就往往會使得大家對文本産生偏差或錯誤的理解,同學們在這一方面還需要繼續改進。同時,鄭莉老師還對同學們在讀書報告和讨論過程中出現的對理論和概念概括化評論提出批評。鄭老師指出,做理論研究必須追求細緻和準确,因此在對任何一個理論或概念進行評判的時候,必須仔細思考理論或概念的深層内涵和具體指向,将理論或概念放在作者本身甚至作者所處流派的整體知識脈絡中去理解,這樣才有可能正确地理解作者的寫作意圖和理論關懷。

張翠梅老師也對此表示贊成,但是也指出,在某些情況下,同學們可以持有批判的觀點和視角,适當地就理論的時代價值和實踐價值進行評論。不過這并不表示可以随意定性理論的價值和意義,而是要在事實經驗的基礎上對理論進行深刻理解和驗證,從而才能對理論的價值做出正确的判斷。

在本次讀書會的最後,鄭莉老師對同學們提出了新的期望和更高的要求,叮囑同學們在進行的閱讀中一定要回歸原文,仔細研讀作者的寫作意圖,并注意作者在本文中的各個細節所要表達的真正含義。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