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田野的發散與收束:以中國大陸的獨立文化工作者與“獨立”意義的探尋為例
講演人:劉若曦,博士候選人,劍橋大學與談人:吳肅然教授,伟德官网地址多少;劉燦姣教授,中南大學;楊旸博士,南京大學主持人:李昕茹講師,伟德官网地址多少
時間:2023年8月7日 19:30
形式:騰訊會議 (會議号: 700-7804-7144 密碼: 111111
講演人介紹:
劉若曦,劍橋大學社會學系博士候選人,研究領域為文化社會學與勞動社會學。特别關注自雇/獨立工作者、自由職業者、文化工作者,與廣義的非正式會議勞動。劉若曦博士論文的研究對象是中國大陸的自雇/獨立的文化工作者,在2020年5月至2021年4月期間,劉若曦在中國大陸一些城市和鄉村進行了田野調查,主要包括了作為城市案例的廣州和鄉村案例的景德鎮。研究采用了一系列定性研究方法(參與觀察、深度訪談和日記法),調查了中國文化工作者的工作與生活方式、自我實現與文化生産過程中與各社會要素之間的協商,并突出了他們在充滿不确定性的背景下尋求替代方案的實踐。
講座摘要:
自雇或者說獨立工作者在中國的語境下總是具有多面體的姿态——他們可以是具有自我驅動能力、探險精神、企業精神的的自雇者;他們時而被認為是遊手好閑和無所事事的閑雲野鶴;他們也可以是具有新興文化的自由職業人群或者說數字遊民。分享者的研究始于對于這一具有不同甚至矛盾特點的自由職業者的好奇:為什麼在獨立的群體裡似乎存在着不同的叙事?這些不同叙事所對應的人群是什麼?這些不同叙事本身可以反映中國社會個體化的何種特點?基于這些初始的好奇,研究者以中國大陸的獨立文化工作者為例,探讨他們的工作生活方式、與市場和體制的溝通與調節,可替代性方式的尋求;以及更宏觀的中國個體化的方式。縱使懷有預設,研究者在田野的過程中也在不斷收到信息的沖擊。當田野不斷發散,原有的理解則被不斷修正和加深,研究者對于研究對象的感知可能走向異質和多元;越來越多樣化和複雜的信息也會使得研究者不斷地調整自身在田野中的定位、進入田野的方式,以及更基礎的,研究問題和參考理論——這一發散的過程也可能對研究者的整合提供一系列挑戰。如何尋找異質性中的共性?如何處理抽象的共性?如何從将發散的田野重新收束?如何處理無法被收束的田野?分享者以“追尋獨立的意義”為案例,分享自己處理具有諸多異質性的研究對象的嘗試經曆,展示一些整合具有多樣性的研究對象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