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傳中心記者團記者 許勤、孫菲報道)10月18日下午4時,伟德官网地址多少于啟航活動中心教師沙龍舉辦第260期人文講壇“集體記憶: 命運共同體與個人叙事的社會建構”。本次講座由南京大學當代中國研究院院長、南京大學人文社會科學資深教授周曉虹擔任主講人,人文學院院長鄭莉主持,人文學院部分社會學系教師、本科生參加此次會議。
講座伊始,周曉虹回憶自己的學術經曆,在談及與同事的學術互動過程中,他強調了學術文章的規範性與嚴謹性,并簡單介紹了目前情況下社會學專業的學術發展以及自己對社會學與曆史學二者辯證關系的看法。
然後,周曉虹圍繞湯普遜的著作中所闡釋的“口述史及集體記憶與人群共同體之間千絲萬縷的聯系”,向大家揭示了集體記憶與特定的人群共同體——命運共同體的内在聯系,并從社會學的角度上理解集體記憶的建構與鍛造的意義。針對前述問題,周曉虹正式向大家介紹了“共同體”的定義以及在現代社會學下的解釋與劃分;接着,他列舉滕尼斯、馬克斯·韋伯和雷德菲爾德的理論研究,圍繞講座主題,厘清了命運共同體對個人叙事的建構作用并提出相關議題——何為命運?何以共同?随後,他以彼得·貝爾的定義向大家介紹了命運共同體的七大基本特征。
在論述完上述問題後,周曉虹将重點定位在“超越個體視域,或命運共同體的突生功能”上,他強調命運共同體為單個個體通過口述還原集體生活提供了叙事基礎,由此個體組合的共同體所産生的突生機制,使得個體的口述能夠超越個體的限制成為帶有共同體一緻的精神特征的集體記憶。針對集體記憶是命運共同體對個體視域超越的一種表征這一論題,他以塗爾幹的理論研究為先導,結合中國實際,闡釋了這一結果的原因。面對命運共同體與集體框架的建構問題,他從多個維度詳細介紹了記憶的集體框架的形成。詳細論述了由親曆者口述而形成的超越個體經曆的集體記憶,并不完全是單個的個體自發形成的或随意建構的,而是在個體認同的基礎上,以各類社會表征為心理模闆而建構起來的。最後,周曉虹結合現有研究,談及命運共同體的後繼影響與集體記憶的傳承,并對當下所出現的相關社會問題提出自己的看法。
講座結束後,社會學系多名教師從不同角度向周曉虹提出問題,在座同學也發表了自己的看法和疑惑,周曉虹逐一為在座師生解答。最後,主持人鄭莉進行總結并再次為周曉虹教授的到來以及參會師生的參與表示感謝。